写作遇上选题荒?试试这个逆向思维

2023-06-03 15:30:45 来源:个人图书馆-对岸合欢树

Photo by pexels-image-hunter


【资料图】

本文为虎嗅专栏文章

文 | 叶伟民

写作需要选题。但选题这事儿,和雷锋同志做好事差不多——想选题并不难,难的是想一辈子选题。

习惯思维多是正向找,什么扣热点、挖需求、找角度……十八般武艺,像米其林大厨叮叮当当的一箱子刀。但是,时间无情,任凭你再努力,枯竭感仍时常拜访。

谁都有那么几天,脑袋空空,一片死寂。如果死扛,不仅耗时耗力,稍玻璃心还陷入“我可能不是这块料”的自我怀疑。

这时候大脑要蹦出个大妈,大喊三声“退!退!退!”找选题,必要时还是要以退为进,另辟蹊径。

好问题也是生产力

世界上为什么需要记者?因为要有人替公众质问。好问题不仅是短枪匕首,还是信息的绳索,如做拼图般串起真相。

因而,好问题也是生产力。

很多人觉得访谈比演讲要容易,原因就在此。前者只要主持人提问得当,基本不会讲得太差,有过招,有碰撞;后者却不一样,无人助攻,全靠演讲者的功力。

同理,写作找不到选题,不如先代入回答者的角色,用好问题来倒逼。或者说,从演讲模式转换到访谈模式,“你问我答”就容易多了。

回答它们,再将答案二次加工,改头改尾,加上标题,就是完整的文章了,也就实现了一鱼多吃。

从心理学层面,回答式写作利人利己,问答双赢,还能从读者的“转评赞”中获得持续创作的动力。

一手社交,一手数据

总的来说,回答式写作的诀窍就在“问题驱动,倒逼成文,一鱼多吃”。那该如何找到好问题呢?

和人交流自然是首选。我平时有写作课,学员提问五花八门,都回答好实在有挑战。但这事不亏,很多提问脑洞清奇,反过来还开拓我的思路。

总之,多和同道切磋探讨,如刀石相磨,火光迸溅,每一粒火星都藏着好点子。

Photo by pexels-fauxels

如果你比较宅,那就上问答平台找问题。你会发现,好问题只要稍作转换,就是好选题。具体有两点操作建议:

1、优势领域,长期深耕

无须唯流量论,从你最擅长的领域切入,聚焦深耕,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。假以时日,读者和算法会将好问题送上门。

2、善用数据,淘出好问题

搜索出问题后,要重点关注两个数:问题的关注人数和回答数。前者越高越好,后者越少越好。这意味着,想知道答案的人很多,能回答的人却很少。供远小于求,你的回答就更容易冒头。

举个例子,我在某问答平台回答过两个问题。第一个“新手如何开始练习写作?”现在关注人数已4.6万,不错,但回答数也有1700多。两数相除得27,暂且称之为“人答比”,即平均每个回答分到的关注人数。

另一个问题“什么样的文笔才叫略显稚嫩?”,有8400多人关注,绝对数不如前者,但回答数只有170个,相除得49,“人答比”是前一题的近200%。

这意味着,第一题你再去挤,写得再好也很难冒出来;第二题仍有发挥的空间,这就是有潜力的好问题。

用数据分析发现好问题

做好数据分析,也利于后面的回答转文章,相当于N多人已帮你用拇指投过票——多好的读者调查,还是免费的。

回答,改成文章,二次利用。至此,“问题驱动——倒逼成文——一鱼多吃”这个链条就完成了,并进入良性循环。

匀速前进,不贪不懈

写作是长跑,而长跑最讲策略。新手气盛,发令就冲刺,往往坚持不了两圈。分配好体力,匀速前进,才能笑到最后。

“问题倒逼法”也是如此,不如给自己定个小目标:一周回答一个问题。这7天里,你以问题为索,查资料,看书,思考,创作,读也系统,写也持久,一举两得。

当然,此法更适合输出干货型创作,对小说、散文等功效稍弱。但不管写什么文章,多读、多写、多生活仍是不二法宝。

爱长跑的村上春树

正如长跑讲究配速,写作也要不贪不懈。作家中的“劳模”村上春树在自传里说:

“做一项长期工作时,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。写得顺手时趁势拼命多写,写得不顺手时就搁笔不写,这样是产生不了规律性的。因此我就像打考勤卡那样,每天基本上不多不少,就写十页。”

这“不多不少”的原则,正是作家创作的“魔法”。而我们也终将明白:持之以恒并不算美德,只是习惯。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